从低频到高频,浅谈心电图机发展之路一
医院体检,常规心电图检查已经非常普及,有的体检者会被要求进行高频心电图检查。那么心电图的发展历程是怎样,高频心电图对疾病检查有什么意义?本文将从心电图的发展历程讲起,聊一聊心电图的发展史和高频心电图未来的市场前景。
1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人们对心脏的认知也是如此。在一百多年前,我们对心脏几乎是一无所知,因为根本没有合适的仪器对心脏的健康情况进行测量和分析。
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肖像
直到年43岁的意大利解剖学家伽伐尼意识到生物体会产生电流,对于心脏的研究才开始有了新的切入点。伽伐尼在做青蛙解剖时,两手分别拿着不同的金属器械,无意中同时碰在青蛙的大腿上,青蛙腿部的肌肉立刻抽搐了一下,仿佛受到电流的刺激,而如果只用一种金属器械去触动青蛙,就无此种反应。
伽伐尼电流电流测试
伽伐尼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动物躯体内部产生的一种电,他称之为“生物电”,于是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的发现使研究者们意识到:生物体中存在生物电,或许可以通过测量人体心脏的生物电信号来分析和判断心脏的健康情况。
2威廉·埃因托芬
年,荷兰医生、生理学家威廉·埃因托芬发明了弦线式检流计,记录到人类更为精细的心电图,从而带来了心电图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他使用的心电图记录装置和今天可以粘在皮肤上的电极不同,受检者必须把双臂和一只腿泡在盛有盐水的桶里,以增强导电性,才能完成测量。埃因托芬把心电图中的一系列波分别命名为P波,Q波,R波,S波和T波,并且描述了一些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心电图特点。为了表彰他的此项发现,他于年获得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
正常窦性心律心脏的心电图
虽然我们今天仍然在使用那个时代的理论来分析心电图,但是心电图的测量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心电记录仪器已经从实验室中的笨重的设备演变成了今天非常便携的装置,心电图也成为我们日常体检的一个常规项目。
3常规心电图经常能接触到,所以比较熟悉。但是高频心电图相对来说接触的就比较少。实际上,高频心电图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意义非常重大。常规心电图诊断虽然具有较高价值,但当心电信息高于Hz时,常规心电图仪无法进行准确捕捉,可能会导致重要信息丢失。高频心电图能有效弥补常规心电图的缺陷,而且灵敏度高、简便、无创,有助于心肌损伤的早期发现,对冠心病、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经过研究发现,一些突发的心脏疾病,例如心源性猝死,通过常规心电图检查,很难在患者发病前进行预警。而通过高频心电图对发生在QRS波终末部并延伸到ST段内的一种高频信号的检测,可以实现有效预警。根据官方统计,我国目前每年猝死人数高达50万人,其中75%属于心源性猝死,这种猝死的预防很难通过常规心电图检测,但是通过高频心电图能够进行有效的检测和预防,因此高频心电图的广泛应用具有极大的社会和市场价值。
4尽管心电图已经一百来年的应用历史,但高频心电进入临床应用仅有二三十年的时间。为什么具有极高应用价值的高频心电图没有广泛普及?中间遇到了哪些阻碍?我们将如何跨越这些障碍,让高频心电图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将在《从低频到高频,浅谈心电图机发展之路(二)》中进行详细阐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cnbmgeotech.com/xdxlz/12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