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听医生的话,42岁男子凌晨突发险情这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宋黎胜记者吴朝香
“对医生的话没上心,实在太危险了。”3月3日上午,经历生死惊心动魄、已转危为安后的王先生(化名)由衷感叹。两天前,他出现胸闷,医生要他住院但其坚持回家,结果次日凌晨剧烈胸痛等,医院检查确诊为心肌梗死,险象环生。
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利宏表示,气温剧烈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关系密切,冷空气袭来,市民尤其是有基础疾病者千万做好防范。近两天,该院已抢救几名心梗病人。
医生在手术中
医生让他住院遭拒,凌晨时分,他突然剧烈胸痛
王先生今年42岁,平时工作很拼命,也抽点烟,饮个酒,自认为身体状况还不错,没有什么不舒服。两天前,大概因为劳累,天气变化大,他出现胸口部位闷痛,每次持续1分钟左右。
在朋友的介绍下,王先生来到医院门诊就诊。医生询问病情和仔细检查后,考虑冠心病可能,当即建议住院治疗。但王先生表示,近来工作任务重,拒绝了医生的反复劝说,没有住院。
果不其然,次日凌晨3点左右,王先生突然出现胸痛,这次胸痛比以前更加剧烈,持难以缓解。
这个时候,王先生想起医生的提醒,意识到病情严重,在家人的陪同下,赶到医院急诊。
到急诊室后,意想不到的险情出现了:突然间,他意识不清,四肢抽搐,心电监护提示为室颤(一种致命的恶性心律失常),十分危险。急诊医生护士立刻给予胸外按压,呼吸皮囊辅助通气,以及电除颤……除颤后,患者即刻恢复心跳呼吸,意识也逐渐恢复。
心内科值班医师、副主任医师林敬阳介绍,心电图检查提示,患者是典型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情况紧急。
医院立即启动胸痛中心救治流程和绿色通道,患者在林敬阳陪同下很快被送到导管室。冠脉造影发现,患者的右冠状动脉近段有一条血栓,血流基本中断。很快,心内科主任医师郑建雷、副主任医师马元站上手术台,植入冠脉支架,疏通堵塞的血管。再次造影可见,冠脉血流已经恢复,患者胸痛也很快缓解。患者目前身体状况基本恢复正常,再过两天就可以出院了。
视觉中国供图
春季是心梗高发期,半数以上患者没及时送医
前一阵气温飙高如初夏,有的人甚至已将羽绒服等冬衣收纳起来。
王利宏主任表示,春季天气特点为时而冬冷,时而夏热,忽而干燥,忽而阴湿;气压也时高时低,很不稳定。
每年3~4月季节转换期仍是急性心肌梗死高发期,这个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寒冷刺激可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体循环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增加冠脉粥样斑块破裂的风险;寒冷也可以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使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心肌梗死便发生了。
这两天冷空气袭来,大幅降温,广大冠心病患者需特别小心。
王利宏主任建议,首先注意保暖。冷空气袭来一般气温骤降,不忘添衣,脱棉衣不要太早,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中老年人,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心绞痛、急性心梗等病的发生。
其次,别放松相关疾病治疗。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血症等患者,按医嘱服药,做到服药定时定量,切不可中途随意停药。
“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晨练不要起得太早,最好是气温回升再开始晨练比较适宜。同时要选择合适的活动项目,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要保持平和心态,注意控制情绪,避免情绪过于激动和精神紧张。”
王利宏主任还提醒,大家要重视急性心肌梗死前的预警信号,有半数以上心梗病人因为发医院抢救而失去生命。
大部分的急性心梗病人在发病前一两天或更长时间有早期预警信号,包括:疲乏、胸闷、心绞痛频发、呼吸困难,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等。对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院。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cnbmgeotech.com/xdtdl/13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