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核细胞记不住看一遍你就全都记住啦
考试
招聘
乐趣
彩图解答:原始巨核细胞。该细胞胞体较大,可见许多指状突起并有2颗血小板附着,染色质较细致,但核仁不清楚,胞核似有2个(原巨通常胞核1-2个)。这些都是原始巨核细胞的一些特征。外周血中原巨虽然很少见,但偶尔也会出现,所以我们也应该学会辨认.
彩图解答:小巨核细胞(从阶段来说应该是颗粒巨)。小巨核细胞的直径为12~25μm。这个细胞的主要特点在胞质,仔细观察该细胞中含有许多细小的颗粒,大家觉得是否与血小板很相似。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是浆细胞,我想可能只注意观察其外形了(胞质多、核圆、核偏位)的缘故,小的巨核细胞外周血也可见哦。
彩图解答:淋巴细胞(上)、裸核巨(下)。上面这个细胞的胞核染色质未见明显块状,所以有人误认为幼稚细胞,其实淋巴细胞的染色质有时就是如此(即未见明显块状也不呈颗粒状,而是比较均匀)。下面这个细胞无胞质,为裸核巨。裸核巨在有的血液病涂片中可见,由于胞体较大,常位于尾部。
彩图49解答:大血小板(左)、成堆血小板(右)。大血小板与红细胞大小相似,中含有许多细小的、大小一致的淡紫红色颗粒。大、巨大或畸形的血小板应注意与胞质碎片等鉴别,主要是根据其胞质特点。血小板其实也是一种脱落的胞质,但我们平时所指的胞质碎片不包括血小板。
彩图71解答:巨大血小板。大血小板指直径5-7um(似红细胞大小),巨大血小板是指大于8um,超巨大血小板是指大于20um。
彩图解答:巨大血小板。仔细观察该细胞无细胞核,其“核”就是由颗粒组成且无核膜,该巨大血小板边缘还可见数个正常大小的血小板。不要被其表象所骗,误认为是巨核细胞。
彩图解答:超巨大血小板(上,直径大于20um),中性晚幼粒细胞(下)。由于血小板中的颗粒常聚集在中央部位,容易误认为有核细胞,其实仔细观察,所谓“核”的染色质很细致,呈细颗粒状,“胞核”颜色也不如周边有核细胞深。
彩图解答:大片的血小板。这一般见于手指头采血的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其尾部可见大堆、大片血小板,有时镜下或和肉眼观察,似骨髓小粒。抗凝血采集的标本一般无此现象。仔细观察(尤其是边缘),它是由血小板组成的。
彩图解答:聚集成堆的血小板(实际上是EDTA所致)。在EDTA抗凝的血涂片中,血小板呈散在分布(即使是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故常见原因是EDTA所致。如果没及时发现,会导致血小板数假性减少。所以,如怀疑EDTA所致时,血涂片观察(尤其是片尾)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彩图解答:小巨核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中幼粒细胞、淋巴细胞。正中的细胞有点难度,该细胞可见指状突起,并有少许血小板附着,其胞质中可见许多细小颗粒、胞核圆形、胞体也不大,这些都是小巨核细胞的特征(尤其是胞质的特征)。
彩图解答: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上)、裸核巨(下)。外周血中有时可见巨核细胞,尤其是裸核巨,由于其较巨大,故多见于尾部。
彩图解答: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左上)、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右上)、巨大血小板(下)。这张图片的主要观察点是血小板,由于胞体较大,颗粒聚集在中央,易误认为有核细胞。但仔细观察该“胞核”的核膜不清楚,“胞核”的颜色也淡。
彩图解答:小巨核细胞。其胞体约为15-25um,胞核圆形、小,其主要特征是胞质,其中充满细小的淡紫红色颗粒,这是成熟巨核细胞所特有的,所以只要真正掌握成熟巨核细胞胞质的特征,辨认病态巨核细胞就容易了。
彩图解答:畸形血小板(中)、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右下)。畸形的形状可以各式各样,但大家只要能真正掌握血小板的的特征,再怎么畸形也能认识。血小板的主要特征是无细胞核,胞质中充满细小、均匀的淡紫红色颗粒,有时还可见内外胞质(有时很容易将内质误认为胞核)。
彩图解答:巨大血小板。仔细观察该细胞不存在着胞核,由于周边胞质无颗粒并有毛状突起,中央部分的胞质就看似胞核了,实际上是充满颗粒的胞质。所以大家要睁大眼睛仔细观察哦。
彩图解答:裸核巨。这个细胞没有胞质,只有一个较大的胞核,染色质又粗,所以是个裸核巨。其实在一些血液病的外周血片中(尤其是尾部)有时可见裸核巨,只是常常被我们漏检或忽略掉罢了。
彩图解答:小巨核细胞(2个)。小巨核细胞胞体12~25μm;核小,圆形或椭圆形,1~2个;胞质特点同血小板。病态巨核细胞见于MDS、白血病等。两个细胞在一起并不能说明是成堆存在,就像转移癌,它很少出现在外周血。鉴别:浆细胞的胞质结构与其完全不同。外周血没有成骨细胞。
彩图解答:超巨大血小板(其直径大概有20um以上了)。由于血小板胞质有大量细小颗粒组成,并集中在中央,易误认为是胞核,实际上该细胞无胞核。由于大血小板、巨大血小板或巨大血小板经常会出现外胞质无颗粒的现象,所以别误认为有核细胞。
彩图解答:超巨大血小板(其最大直径已经大于20um了)。该细胞其实跟彩图相似。巩固一下大家对异常血小板的认识。
彩图解答:小巨核细胞。其主要特征就在胞质,胞质中有大量细小、大小一致、但紫红色颗粒(中性颗粒更细小),胞核小、致密,呈肾形。有些人会误认为是中性晚幼粒,但仔细观察其颗粒既不像中性颗粒,也不像中毒颗粒。
彩图解答:巨大血小板。其胞体比红细胞大,颗粒相对聚集中央,以误认为有核细胞。
彩图解答:颗粒型巨核细胞。其胞体及胞核较巨大,胞质中含有许多淡紫红色颗粒,胞核染色质较致密。外周血中巨核细胞一般很少见(以裸核型及成熟巨核细胞为多见),主要见于多种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等。由于巨核细胞较大,易在片尾检到。
彩图解答:原始巨核细胞。其胞体较大,可见指状突起(常见于原巨);胞质蓝色,无颗粒(所以不能归幼巨);双核,染色质较细但核仁不清晰(由于它是个多倍体细胞的缘故)。外周血虽然原巨很少见,但我们也应学会辨认。由于典型原巨比较有特征,故辨认相对较容易些。
扩展阅读:
巨核细胞系统形态
1、原巨核细胞:又称巨核母细胞,在骨髓中较为罕见,占巨核细胞的0-5%。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和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可增高。胞体巨大,其直径在15-45微米,类圆形。胞浆量少,染深蓝色,边缘模糊,呈云雾状,浆外缘有岛屿状伪足突起,无颗粒。核圆或呈不规则肾形,核染质较粗,染暗深紫色,排列紧密。可见形态模糊的淡蓝色核仁1-3个,但不清晰,难以看清。
原巨体大类圆形,核大质粗着色深;
浆有突起似岛屿,仁有淡蓝难看清。
2、幼巨核细胞:又称前巨核细胞或嗜硷性巨核细胞。占巨核细胞的0-10%。在急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巨核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脾功能亢进时增多。胞体比原巨明显增大,直径30-50微米。外形常不规则,浆量增多,染淡蓝色,常有伪足突起,偶见少许非特异性颗粒。胞核大,不规则,一侧有凹陷,呈肾形或分叶。染色质粗呈条纹状。核仁可有可无,一般无核仁。
幼巨浆蓝核似肾,无仁质粗似条纹;
胞体要比原巨大,浆有斑点色不匀。
3、小幼巨核细胞:又称侏儒型巨核细胞,病态造血时可出现。常见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全髓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胞体小,直径小于15微米,其大小近似原红细胞,又似异型淋巴细胞。浆少不规则,形态异常畸变,有单核、双核或分节过多的细胞核等特征。核仁小而明显。
小幼巨核侏儒型,病态造血所形成;
体小形似原红样,常见巨核白血病。
4、颗粒型巨核细胞:又称中间型巨核细胞或过渡型巨核细胞。占巨核细胞的10-50%,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脾功能亢进时,可显著增多。胞体巨大,直径40-70微米,有时可达微米。形态不规则,胞浆量多,染粉红色,内含细小紫红色颗粒但无血小板形成。核形不规则,呈半环状或分叶,染色质粗而致密,成条索状,无核仁。
5、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又称成熟型巨核细胞或晚期巨核细胞。占巨核细胞20-70%,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前显著减少,可降到10%以下,脾摘除后可增至80%以下。胞体大小同颗粒型巨核细胞,多呈伪足状无定形,浆缘有血小板形成。胞核分叶,染色质粗糙。
产板巨属成熟型,体与颗巨无区分;
浆缘附有血小板,常呈伪足无定形。
6、裸核型巨核细胞:又称血栓母细胞或无胞浆的巨核细胞。是巨核细胞发育成熟后,胞浆解体形成血小板,仅剩一个胞核,故称裸核。占巨核细胞的0-30%,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大细胞贫血及缺铁性贫血时均可增多。胞浆已全部脱落,其核为无定形染深紫红色,染色质为粗糙固缩的块状,形似猪肝。
裸巨无浆是区分,体大深染无定形;
色染紫红呈块状,详细结构分不清。
7、退化变性型巨核细胞:为异常巨核细胞,胞体很大,边缘很不整齐,浆丰富呈毛玻璃样变化,带灰蓝或灰红色,无特殊结构,无或少有颗粒,但可见空泡。核形不规则,染色质致密,肿胀浓染,核内也可有空泡。不能形成血小板,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退变巨核无定形,浆含空泡不透明;
核呈肿胀分叶状,不能产板为畸型。
8、多分叶核型巨核细胞:很象骨髓中的破骨细胞,体大核多,核分叶可达15-20叶或多至50叶以上,互不相连或有核丝连接。而破骨细胞则无核丝相连,彼此孤立。浆多,根据成熟程度不同,浆可呈深蓝、淡蓝或淡红色,浆内颗粒多少不一,有的边缘有血小板形成。核染质较正常巨核细致,呈疏松网状排列。多见于恶性贫血病人。
多核巨似破骨形,质细浆多好辨认;
核多能分几十叶,多见恶性贫血人。
9、正常血小板:简称血小板,又称凝血细胞,是巨核细胞的胞浆裂解生成。圆或椭圆形,很小,直径只有2-4微米,约为成熟红细胞的1/4-3/4。胞浆呈淡蓝色或淡红色,透明,无细胞核,中心部有一些细小的紫红色颗粒。
正常小板椭圆形,凝血细胞是别名;
浆染淡蓝或淡红,无核有粒较透明。
10、小血小板:一般小于是正常型血小板,直径不足2微米,约为成熟红细胞的1/4。形态较不规则,常呈小圆形或星形。多见于各种贫血病人,尤其是缺铁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白血病等。
小板小于正常型,多见各种贫血人;
直径不足两微米,常呈类圆或星形。
11、大血小板:大于正常血小板,圆或类圆形,直径约5-7.5微米,为成熟红细胞的3/4-4/4,其大小已接近成熟红细胞。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巨幼细胞性贫血。
大板大于正常型,体与成红已接近;
血小板病可出现,偶见巨幼贫血症。
12、巨血小板:又称病理刺激型血小板,直径大于7.5微米,甚至可达20-50微米。形态不一,可呈圆形、椭圆形、哑铃形、香肠形、蛇形等。浆呈蓝色或紫红色,颗粒增多,大小相似。常见于巨核细胞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
巨板巨大是特征,又叫病理刺激型;
直径超过红细胞,体长如蛇似蚯蚓。
13、幼稚血小板:又称模糊型血小板、病理幼稚型血小板或蓝色血小板,是幼巨核细胞在病态造血时所生成。体大形圆,似嗜碱性红细胞,深蓝色,不透明。颗粒小而少,模糊不清。多见于血小板增多病人及巨核细胞白血病。
幼板又称模糊型,体大深蓝不透明;
颗粒模糊或消失,幼巨病态所生成。
14、衰老血小板:又称老年血小板或退化血小板。多为圆形,大小不一,浆少色淡,呈不均匀的灰红色,界限不清,含有空泡,颗粒数量减少或缩小或密集。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或老年人群。
衰老板属退化型,色染灰红不均匀;
浆含空泡颗粒少,多见再障与老人。
15、畸型血小板:又称异型血小板或不规则型血小板,是未成熟的幼巨核细胞所生成的。胞体小或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如蝌蚪、线形等。颗粒较少,无空泡,浆灰蓝色,透明或不透明。常见于各种癌症患者。
畸板幼巨所生成,大小不等呈异型;
颗粒密集常较少,恶性肿瘤可发生。
大家有好的意见和建议请留言
王霄霞老师简介:温州医科大学血检教研室主任,从事血细胞形态学教学及临床二十多年。主编有《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等专业书籍。王霄霞老师微博是迄今为止第一个纯专业的血细胞形态学微博。
PS:这些血细胞图片和讲解均是王老师多年工作实践经验之精华所在(在此对王老师的无私奉献表示衷心感谢),希望大家能够互相转告,让更多的同行加入血细胞形态学学习的行列中来,我们的口号是“每天提高一点点”!
小龙相信:日积月累之下,大家的血细胞识别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
领导说了
您点个,小龙的工资涨五毛。
留个言涨1块
■■■■■完
??点击上图查看
??点击上图查看
投稿邮箱:3935196
qq.中科获品牌影响力白癜风能治吗转载请注明:http://www.cnbmgeotech.com/xdxlz/2090.html